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二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发布日期:2022-04-03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二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2022年2月14日



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十三五”期间,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整车供给水平显著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步增强,电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十四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汽车产业加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叠加全球经济衰退、新冠疫情肆虐、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等多重因素,汽车
产业将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为引导我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省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省汽车产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886 家。2021 年,全省整车产量 150.3 万辆,同比增长 29.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25.2 万辆,占全国 7%,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 3000 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
整车产品品类丰富。全省集聚奇瑞集团、江淮汽车、合肥长安、蔚来汽车、汉马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整车生产企业,产品品类丰富,拥有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全系列产品。奇瑞集团继续保持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梯队,连续 19 年位居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销售范围覆盖 80 余个国家和地区,服务海外用户累计超 170 万人。蔚来汽车 2021 年累计销售 9.14 万辆,同比增长 109.1%,新能源汽车单一车型销量排名全国前列。江淮汽车轻重卡均位列细分行业前列,汽车出口进入全国前十。中集瑞江专用车领域优势明显,罐车、瑞弗特种车、纯电牵引车、搅拌车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零部件产业基础雄厚。截至 2020 年,全省汽车零部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 800 家,2020 年营业收入达 1500 亿元,拥有合肥、滁州、六安、芜湖等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20 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分别实现产量 5.5GWh、4.1 万台,成功构建布局紧密、生态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形成涵盖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等多系列、多品种的驱动电机产业体系。集聚全柴动力、杰锋动力、伯特利、中鼎集团、国轩高科、巨一动力、明天氢能、杰发科技等一批国内领先的零部件生产企业,拥有技术领先的中小功率柴油发动机、进排气关键零部件、制动系统、橡胶密封件、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汽车芯片等产品。
研发创新能力突出。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在汽车领域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院所。建成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交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设立电磁兼容、整车动力性能、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等各类大中型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大讯飞在语音交互、视觉交互、多语种语音语言等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国内领先,中电科 38 所已实现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驾驶环境感知系统量产化应用。
配套设施保障有力。全省已建成充电桩 8.4 万个,拥有各类充换电站 1800 座,车桩比达 1.6:1。合肥、芜湖等城市主城区基本实现 2 公里充电服务圈,高速公路服务区均已配备电动汽车充电服务功能。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已建有充电基础设施政府监管服务平台、远程监控及数据服务中心、车联网共享数据中心与运营管理云服务平台等决策咨询和数据共享平台,有力支撑了行业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初步形成汽车销售流通、维修保养、废旧电池循环再利用等服务发展格局,汽车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智能汽车、车联网测试示范,加快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 5G 基站 3 万余个,促进基于 5G 的城市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
尽管全省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总量规模相对较小,产业链关键环节仍存短板;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不足,创新链条有待完善;民族品牌渗透率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仍需加强;空间布局缺乏统筹,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效应尚未充分发挥。
(二)面临形势
新发展格局助力宏观经济稳定向好。受新冠疫情影响,叠加国际保护主义抬头,全国汽车产业供应链及消费市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步伐加快,要素自由流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将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国家重大战略叠加带来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有利于发挥我省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在新一轮区域格局重塑中提升发展位势。区域一体化战略将促进区域资源、信息、成果互通共享,有利于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动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参与国内、国际产业分工。
科技革命推动汽车产业变革。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加速融合,整车企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步伐,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等业外企业纷纷跨界进入汽车行业,衍生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数据增值、金融保险等多种新模式,重塑既有产业链价值链格局,汽车产品逐步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成人工智能和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汽车产业加速优胜劣汰。我国汽车市场降速调整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产业竞争激化,优胜劣汰、结构调整成为主要特征。行业资源将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股比开放将深度影响汽车产业格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以大数据研究为基础的精准化创新、定制化生产、体验化营销、在线化服务等为代表、以“为用户提供价值”为核心的产业要素布局将更加成熟,生态圈、大数据、商业模式等新的产业要素将在竞争中逐步形成。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双招双引”,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上迈出关键一步,建成汽车强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集聚相结合。科学研判燃油汽车在一段时期内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传统汽车基础比较优势,落实国家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汽车节能减排,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扩大市场份额;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把握产业转型重大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双招双引”,加快存量转型和增量集聚,重点落实扶优扶强,合力培育世界级汽车企业和新型产业生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
坚持整车引领和配套协同相结合。着力巩固和提升整车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鼓励整车企业牵头开展跨界合作,加快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支持有能力、有条件的骨干整车企业成长为生态主导型企业;全面提升汽车零部件及相关软件配套能力,持续完善充换电、氢燃料供给、智能交通路网及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坚持自主固本和合作开源相结合。坚持将自主创新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立足国内大循环,完善技术研发布局,补全产业链短板环节,做优做强民族汽车品牌,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循环,提升国际资源引进吸收、整合利用水平,加快汽车产业“走出去”步伐,打造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坚持供给升级和消费拉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转变汽车产品设计制造理念,创新营销及服务模式,推动汽车产品及服务供给双升级;持续改善汽车消费使用环境,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业,大力发展汽车循环经济,形成促进汽车消费长效机制,进一步放大汽车消费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发展目标
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力争把安徽省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集聚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持续做大,推广应用规模进一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实现突破,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到 2025 年,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产值超过 10000 亿元。省内企业汽车生产规模超过 300 万辆,其中,乘用车 240 万辆,商用车 60 万辆;全省汽车企业出口规模力争超过 100 万辆,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到 2025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40%;基本形成纯电动为主、插电混合动力为辅、氢燃料示范的发展格局;建成公用、专用、自用等各类充电桩 23.7 万个、充电站4750 座,换电站 180 座;实现新能源汽车在重点区域公务出行、城市物流、零碳园区、公共交通、城市环卫、矿建材料运输等应用场景新增占比不低于 50%。
智能汽车生态初步建立。到 2025 年,中高级智能汽车实现特定环境市场化应用;形成若干家智能汽车业务规模超过 10 亿元的零部件企业;多级别、多场景智能汽车测试和智能交通示范路网设施环境基本建成;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基本实现全覆盖,“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初步建成。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到 2025 年,汽车技术研发布局完整性、自主化程度明显提高;在新一代整车平台、高效动力总成、先进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智能操作系统、车规级芯片等领域实现 10 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零部件配套能力明显增强。到 2025 年,形成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 70%;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产量力争达到 100GWh,年产能超过 200GWh;培育若干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孵化或引进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小巨人”企业,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增长极。
后市场规模显著扩大。到 2025 年,汽车后市场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新车和二手车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共享出行、金融保险、汽车文化、个性改装等领域实现快速发展;树立国内知名的特色房车营地品牌。

三、构建双核多点发展格局



(一)推动双核联动
以合肥、芜湖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核心发展区,探索构建跨城市的区域产业协同机制,打造“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
支持合肥构建新能源汽车核心发展区。依托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等聚集区,推进蔚来中国总部、大众汽车(安徽)、比亚迪合肥、奇瑞新能源、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支持整车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布局,鼓励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配套能力,整体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力争将合肥打造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


重大工程专栏 1 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建设工程


加快推进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研发、制造、示范应用、产业配套服务于一体,具备完整产业链的世界级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集群。支持蔚来围绕新桥产业园进行长期发展规划与布局,在园区建立研发与制造、营销与管理团队。建立蔚来研发创新中心,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创新性研发,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引领性的创新链;引进研发人员及技术工人,致力于形成高端人才汇聚的创新高地。发挥蔚来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引入数百家关键配套企业,形成完整与高度聚集的产业链。同时,系统梳理重点企业对出行、住房、生活休闲等的需求,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企业服务能力和汽车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配套服务体系。园区建成后,预计最终整车产能 100 万辆/年,电池产能 100GWh/年。

支持芜湖打造自主品牌核心集聚区。做优做强乘用车产业,夯实罐装车、救护车、房车等特色产业,推动产品及品牌高端化发展,培育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自主品牌。积极围绕整车生产项目发展上游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推动汽车产品主要零部件区域配套能力大幅提升。加快汽车产业国际化步伐,鼓励汽车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出口,培育形成国际化品牌,加快打造安徽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的出口示范基地。
(二)构建多点支撑
发挥马鞍山、安庆、滁州、阜阳、淮南、宣城、六安等地商用车、汽车零部件及氢能发展优势,立足自身产业发展特色,培育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为全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马鞍山重点布局重型卡车、新能源商用车,巩固搅拌车、环卫车等专用车领先优势。安庆以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智能汽车零部件,构建汽车贸易及服务业为补充的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滁州推进整车企业并购重组,支持零部件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特种车辆企业。阜阳、淮南推动载货汽车及专用车向高端化、节能化发展。宣城错位发展汽车零部件,聚焦汽车橡胶、制动系统等特色产业。六安发挥氢燃料电池产业先发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氢燃料电池自主创新高地、高端制造基地和多元应用试验区,形成完整的创新链条和高效的创新生态。
(三)强化区域协同 
推动产业链一体化。树牢“一体化”理念和“一盘棋”思想,坚持在“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大框架下谋划发展。强化整零协同、地市协同,鼓励周边地市发展现有整车、专用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所需的上游零部件、原材料、资源和装备制造等产业,重联动、重协同,实现产业耦合度更紧、区域融合度更高,形成互融互补的良好局面。鼓励各地市结合我省汽车发展要求,协同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创新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区域整零对接机制,举办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推动共建汽车产业链联盟,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契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推动省内汽车产业配套链辐射苏浙沪。推动行业和区域合作开放,引导、鼓励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对接。推进科技创新共同体、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等创新合作载体建设,合力推动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增强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一)优化核心技术研发布局
整车集成技术。重点依托自主品牌整车企业,推进整车集成技术创新,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继续完善底盘悬架调校、发动机动力匹配、动力传递优化、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性能、安全性能、热管理、空气动力学等整车关键技术。顺应电动化趋势,加强研发新一代模块化高性能整车平台,攻关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整车智能能量管理控制等技术,提高新能源汽车整车综合性能。面向智能汽车时代,重点突破新型电子电气架构、多源传感信息融合感知、新型智能终端、智能计算平台、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整车电磁兼容等共性交叉技术。
汽车节能减排技术。以促进传统汽车节能环保技术快速升级、推进混合动力广泛应用、推广小型化及节能环保汽车等为方向,加大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强化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怠速启停、尾气处理装置等关键技术,推进动力总成优化升级,同步降低摩擦损失并适度发展替代燃料,进一步提升汽车节油效果。掌握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48V 混合动力系统、专用动力耦合机构等技术,并大力发展轻量化、小型化、低摩阻等共性节能技术,增加基础、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
新能源汽车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总成,全面提升高比能、高安全动力电池及高效电驱动系统、先进电控系统、高性能长寿命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水平,重点开展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单体电池、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电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等攻关,推进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以实现燃料电池技术完全自主可控为目,全面提升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等技术,重点突破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扩散层、双极板、端板等技术,开展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等安全技术研究。推进换电技术研发及模式创新,加强大功率超快充、无线充电、智能充电、充电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动力电池梯次产品在储能、备能等领域创新应用。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支持关键共性基础研发,积极推动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控制、车路交互、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创新。着力发展环境感知、V2X(车与万物互联)通信、人机交互、集成控制、智能座舱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重点突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基于人机交互的车载智能终端模块、集成控制器和智能控制执行器等领域。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车载高精度传感器、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智能操作系统等行业所需的底层基础性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汽车芯片技术。


重大工程专栏 2 汽车领域科技创新攻关工程


线控底盘系统开发。开展自主可控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底盘线控系统核心技术研究,包括线控驱动系统、线控转向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将自动驾驶决策控制信息与线控执行系统深度融合,实现更加智能决策控制。通过整车网络传递底盘执行指令,线控转向、驱动和制动执行系统安全、准确执行,持续提高线控系统可靠性。
电池技术突破。开展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燃料电池催化剂及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材料的工艺技术研究,加强动力电池成组一致性工艺研究,突破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瓶颈,加快固态电池技术,钠离子、铝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电驱动一体化总成。重点推动高速驱动电机、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碳化硅等关键材料的重大研发项目攻关,掌握电驱动总成批量制造生产工艺与高效检测等产业化技术,开发配套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电驱动总成产品。
智能网联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跨界协同,研发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
基础能力提升。支持基础元器件、关键生产装备、高端试验仪器、开发工具、高性能自动检测设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攻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持续开展高性能铝镁合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低成本稀土永磁材料等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产品,以及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搭建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数据共享平台,探索设立车规级芯片等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公共检验和测试服务平台。

(二)健全技术研发创新链
搭建研发创新服务平台。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资源,搭建产业上下游创新联盟,组建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引导汽车、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跨领域合作,建立面向未来出行的新能源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融合创新平台。支持汽车领域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科研机构等建设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围绕设备、人才等提升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筹建安徽省汽车技术研究院,鼓励校企联合建设博士后及院士工作站。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创新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作用,举办高端技术交流论坛、沙龙,提高技术转移、信息服务、项目融资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加强企业供需对接及信息交流。


重大工程专栏 3 安徽省汽车技术研究院筹建工程


支持集成科研院所、行业机构以及高校、企业等优势资源,组建安徽省汽车技术研究院,服务全省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研究院主要聚焦前瞻技术创新孵化以及产业链配套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新能源、智能汽车前瞻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开展产品研发、创新平台搭建,在创新孵化、共享研发、产业化等方面构建创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承接政府攻关工程,推动关键零部件及产品的后端工程技术应用。提供产品检验试验、认证及相关服务,为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在研发、试验、认证、咨询、后市场测试等领域扩展技术服务能力。

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重点完善创新成果传播和转化应用机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畅通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促进提高创新效率。依托汽车领域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商业化。建立研究院技术孵化,孵化器企业孵化,产业园区全产业链孵化的三级孵化机制。加大汽车关键零部件首台套产品奖励力度,完善首台套产品认定方法和标准,推动整零企业开展联合示范应用,强化对汽车关键零部件首台套产品的保险补偿。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功能,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知识产权申请、运营权责,加强知识产权监督执法,加大知识产权转化力度。支持汽车企业提升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运营水平,延伸开展高价值专利挖掘与布局、专利资产的运营管理等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完善知识产权权益分配及知识产权归属制度,引导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加强对知识产权领域的投资。推动发展高价值专利资产,开展“知识产权+股权投资”,发掘汽车技术创新项目与团队。抓住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和智能互联、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运用知识产权形成产业竞争力,构建自主汽车品牌 “护城河”。
(三)创新研发激励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营造广聚人才的社会环境。加强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革重大科技项目及技术攻关项目的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军令状”、“赛马制”等。围绕汽车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布局实施一批专题攻关项目,鼓励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链企业、机构或联合体积极参与,促进重大成果产出。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跨学科跨领域、产学研用协同的高效科技攻关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健全资本市场投资科研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关键基础前沿研究支持力度。

五、打造新型汽车产业生态 



(一)增强整车产业带动
扩大乘用车产业比较优势。支持乘用车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明晰产品定位,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布局高附加值产品,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系列。引导传统燃油车企业加快节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布局,推动纯电动车企业快速提升规模,积极研发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加速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转型升级。引导汽车行业产能、研发、服务以及零部件配套等资源共享,支持省内低效整车产能兼并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提升产能利用率,为整车“双招双引”提供条件。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布局安徽,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全省汽车产业布局,助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商用车产业发展水平。鼓励现有商用车企业差异化发展,打造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开拓全国市场,产品向专用化、新能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动载货汽车产品升级,重点发展低排放、中高档重型和轻型载货车。重点发展新能源物流车、微货、轻卡等系列产品,致力打造绿色物流新生态;重点发展重卡、轻卡等系列,推进产品高端化,持续提升在轻卡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重点发展重型卡车、重型专用车、核心零部件和新能源商用车,打造在重型新能源货车领域的发展特色;加强纯电动平台以及智能驾驶集成与控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布局研发氢燃料电池客车。
培育专用车产业发展特色。坚持以“专、精、特、轻、新、智”为方向,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拓展专用车产品系列。持续加强罐车、房车、救护车及消防车领域的领先优势,提升产品电动化、智能化水平。围绕环卫、冷链运输等打造技术含量和工艺水平高、特色鲜明、轻量化程度高、附加值大和市场空间广阔的优势产品。鼓励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在产能建设、企业融资、研发创新、售后服务以及零部件配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升综合竞争力。
(二)完善零部件产业链供应链 
打造差异化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各地通过资源整合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安徽省多层次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骨干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实现做大做优,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扶持中小零部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和行业“小巨人”。推动零部件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以“补短板”与“上水平”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实施强链、补链,提升高端零部件配套能力。引导零部件企业拓宽视野,开展跨领域合作,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融合,充分吸收和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
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并购、重组、股权投资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加快“走出去”“引进去”步伐,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吸引集聚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上下游优势企业。加快发展驱动电机及电控产业,鼓励骨干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导入先进电驱电控产品及配套体系,推动驱动电机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聚焦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电动空调、智能充换电设备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氢燃料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支持明天氢能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


重大工程专栏 4 大众安徽本地配套工程


加快推进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围绕龙头企业配套需求,强化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重点零部件、智能制造企业。加快推进大众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等载体建设,依法依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土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保障,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重点关注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按照整车与零部件之间的紧密程度,优先配套模块化产品,争取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内饰系统和外饰系统等体积大、不便于长途运输的紧密部件企业就近布局发展。坚持外引内联、链式发展,吸引国际零部件企业加大投资力度,组织现有零部件企业与大众汽车展开对接活动,持续提升零部件本地配套率。

补齐智能汽车产业短板。聚焦省内智能汽车产业链短板,提升制造链、服务链双链支撑能力。支持现有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发展,培育其成长为新型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围绕感知、控制、执行等智能汽车关键技术及车载地图、人机交互等配套功能,重点引入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环视摄像头、线控底盘等感知决策部件企业,大力发展车载智能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等网联零部件。在互联网、信息通讯、车规级芯片等重点领域引进或培育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补全产业短板,形成完整的智能汽车制造链条。开展车芯联动专项行动。围绕出行服务链的出行平台、车辆租赁、配套服务等核心环节,引入基础良好的智能汽车服务类企业。
创新整零合作模式。按照“龙头带动、创新协同、网式发展”的思路,以整车需求为牵引,引导零部件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
结构调整。推动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交叉持股、建立战略联盟等多种模式加强战略合作,构建关系稳定、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整零关系。引导整车企业面向重点零部件企业建立联合推优机制,为骨干零部件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创造条件。举办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配套合作对接活动,鼓励整车企业培育或引进领先零部件企业进入配套体系,稳步提升关键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率。支持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协力开拓海外市场,在重点国家布局汽车产业园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三)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鼓励整车企业开展跨界协同,围绕多元化生产与多样化应用需求,通过开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盖解决方案、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使用保障、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以生态主导型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化发展和价值链培育,在产业基础好、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培育若干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 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汽车制造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管理及企业管理等全过程推广智能化、数字化系统,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由人力资本投入向数字化技术创新投入转变。面向企业智能制造发展需求,推动与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重大工程专栏 5 奇瑞智能网联“灯塔工厂”建设工程


支持奇瑞以绿色制造、智慧数字化技术为引领,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广“智能+”新应用,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不断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制造在研发、生产及服务领域的应用,在芜湖建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智慧工厂,实现生产装备智能化、工艺流程智慧化和基础数据网络化。
以奇瑞智能网联“灯塔工厂”为依托,配套建设相对应产能的混合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和国际 CKD(全散件组装)物流工厂,同步建设最新一代混合动力发动机和变速箱项目,并基于 5G、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建成覆盖整个园区的智能网联示范区。

支持模式和业态创新。鼓励优秀的研发设计企业与整车企业通过委托生产方式开展合作。鼓励发展共享出行,助推整车企业向服务业延伸。促进大数据在汽车产业的深度应用,支持企业利用数字化手段挖掘数据价值,聚焦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体验,赋能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汽车后市场等环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融合发展,谋划打造一批数字科技领域创新示范工程,聚力打造智慧集群。统筹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电力调度需求,综合运用峰谷电价、新能源汽车充电优惠等政策,实现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高效互动。鼓励商用车企业打造结合物流配送需求、车队运营管理和司机接入成长的物流新生态,实现汽车产品与物流服务信息的有效关联,推动产品价值向后延伸。支持各地积极参与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依托当地特色开发应用场景,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车、城市物流以及港口等领域的示范运行,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及氢能产业链布局。


重大工程专栏 6 汽车产业数字化神经网络构建工程


坚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打通数字价值链,积极构建省级汽车产业数字化神经网络平台。加快汽车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产业链。推进汽车企业内外网改造,建成一批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并逐步与江淮大数据中心省级节点、市级子平台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全省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的网状数据中心体系。支持完善汽车工业互联网政策体系,培育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工业互联网与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行业通用工业 APP(应用程序)和企业专用工业 APP 等向平台汇聚。推动实施“皖企登云”。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提高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产品、管理及应用标准研制能力。

推动智能汽车测试示范。统筹布局,开展特定区域智能汽车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支持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开展城市级智能汽车规模化、综合性应用试点。将封闭测试场作为核心发展区域,逐步从特定的典型、简单测试场景向非特定、复杂测试场景扩展,从封闭场地测试逐步向公共开放道路测试过渡,形成集虚拟测试实验室、封闭测试场、半开放测试道路、开放测试道路于一体的测试示范体系。


重大工程专栏 7 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工程


依托合肥-芜湖汽车产业基础优势,推动建立合肥-芜湖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在先导区内完成车联网基础设施和智能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加速推进车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选取合肥、芜湖部分城市道路、桥梁高架、重点高速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工作,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通信设备、感知设备、本地计算设备及辅助设备等路侧设施,4G、5G 信号基站及通信网络等信息通信设施,交通信号灯、交通标示、道路标线等交通基础设施,以及高精度定位设施。
智能汽车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在先导区内规划开展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示范运营和示范部署三类应用场景建设。其中,道路测试应用场景,主要面向企业研发验证,包括自动驾驶功能测试、V2X 网联功能测试。示范运营应用场景,主要面向公众出行,包括智能汽车上路行驶、V2X网联车辆、自动接驳、智慧公交、远程驾驶等形式示范应用。示范部署应用场景,主要面向公共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物流车辆、配送车辆、环卫车辆、渣土车辆等领域的智能化示范。
(四)健全配套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以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便捷高效、开放共享”的充换电设施体系为总目标,分类有序推进电动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小区充电网络和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电网络,加强对充电设施的维保,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充换并行,鼓励开展换电模式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以整车企业、第三方运营商为主体探索建设一批换电站,形成服务便利的换电网络。加快城际充换电网络建设,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位建设城际快充站、换电站。实施省级充电基础设施信息平台改造升级,整合相关充电运营企业信息资源,全面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在线监测管理。推动各地市依托省级信息平台搭建市级账户,加强互联互通,形成全省“一张网”。
有序布局氢燃料供给体系。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促进加氢基础设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为目的,加快推进全省加氢站布局建设。加快完善加氢站设计、建设及运营的管理规范和建设标准。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引导作用,鼓励能源公司及社会资本参与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联合建站集约优势,探索“加氢—加油—加气”综合能源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建设,优先在产业基础好、氢气资源有保障、推广运营有潜力的地区建设加氢站。鼓励利用现有加油站进行改扩建,以油—电—氢合建方式推进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
建设互联互通智能交通环境。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城市道路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建设,完成交通信号、交通标识标线、道路视频监控等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建设,优先实现交通干线、重要交通枢纽、产业园区、热点区域的连续覆盖,形成“车—路—云”的车联网服务能力,提供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无线通信服务。统筹建设智能汽车大数据中心,强化汽车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监管能力。推动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基础数据的融合应用,满足各类应用场景需求,提高道路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为“人—车—路—云”高度协同的出行环境提供有力保障。统筹协调省内城市协同联动,开展智慧高速等项目建设,参与谋划连接宁波—杭州—上海—南京—合肥的“Z”字型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示范通道,打造高效发达、广泛便捷一体化智慧路网。

六、塑造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一)做强做大自主汽车品牌
全面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鼓励企业把质量建设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根本核心,强化质量管理体系,落实产品质量过程控制。推动企业完善并升级质量标准体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以精工细作提升安徽自主品牌。推动各级部门落实缺陷产品召回要求,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围绕安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鼓励车企实施主动召回,加强自身品牌建设。鼓励整车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既有 APP应用,以及企业官网、车友俱乐部、经销商管理平台等系统,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建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畅通企业与用户的信息沟通,倾听用户真实声音,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行业第三方机构的研究能力,结合汽车消费者研究、感官评价等研究评价机制,提升用户主观体验。推动蔚来进一步强化服务优势,持续丰富“蔚来模式”,总结并推广服务理念,以蔚来模式为基础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安徽汽车服务品牌。
加快推进品牌向上。坚持特色引领,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聚焦特色领域,精准策划塑造若干特色名片,提高全省汽车产业知名度、影响力,推动安徽汽车产业品牌化发展。支持民族品牌车企开拓海外市场,重点突破欧洲、北美、东盟等战略市场,持续扩大安徽汽车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打响自主出口第一品牌。鼓励适宜企业制定品牌向上计划,围绕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营销服务全产业链,提炼并升级内在要素,夯实品牌发展基础。支持企业建设品牌文化,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强化品牌意识,引导品牌消费观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溢价能力。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将我省打造为“国内领先的品牌强省”。引导企业讲好品牌故事,塑造自主品牌形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鼓励企业提炼品牌特色,强化品牌符号及文化内涵,在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背景下,与产业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体现企业发展战略与产品特点,赋予品牌新内涵。


重大工程专栏 8 特色名片打造工程


充分挖掘全省汽车产业的内涵、特征,制作系列宣传片,讲述“安徽汽车故事”,宣传载体覆盖高铁、地铁、旅游景区等人群密度大的公共区域,以及省市级卫视频道和各大互联网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国际峰会、高端论坛、重大赛事和国际交流基地,谋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合作新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培育打造国内一流品牌。
——新能源汽车之都:发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将合肥市打造为产业规模国内领先、品牌竞争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领跑全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相对完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汽车智造标杆产业园:借助奇瑞建设智能网联“未来工厂”项目契机,坚持以整带零、以零促整、联动发展,努力将该项目打造为“汽车智造标杆产业园”。
——全球知名的国际汽车城:依托奇瑞、蔚来等汽车企业和合肥、芜湖、宣城等既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坚持“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方向,不断扩大出口规模,全面嵌入全球汽车产业链,将全省打造为“全球知名的国际汽车城”。
——国内领先的品牌强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将全省打造为“国内领先的品牌强省”。

提升合资合作质量。创新合资合作模式,推动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在资本、研发、生产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和协同,在合资合作中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探索合资新体制,充分利用中外双方的优势与经验,直接参与国际车企全球性平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过程,切实提升安徽汽车研发技术、国际化合作视野与渠道竞争力、基础工程工艺经验。深化资本合作模式,共建供应链体系,嵌入国际车企的全球供应链,带动本地零部件配套体系走向国际化发展。
(二)加快“走出去”步伐
推动整车出口扩大规模与效益。鼓励奇瑞、江淮、蔚来等品牌加速国际化发展,支持企业研发、投产更多适宜出口的全球车型,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规模。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建设落地,并打造成为其全球重要的制造和出口基地。结合安徽实际,出台相关外经贸专项资金管理及使用办法,支持奇瑞、蔚来、雄狮科技等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平台扩大自身技术能力与高端产品出口规模,发挥综合保税区载体作用,借助国际专业代理商和销售商的网络持续拓展国际市场。
支持零部件企业进军全球配套体系。支持领头企业继续扩大出口规模和开拓海外新市场,加强产品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鼓励智能化新兴零部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抢抓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新机遇。支持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协同发展。支持省内各品牌抱团发展,建立差异化发展战略与路径,充分共享海外服务体系、国际物流体系、就近共建海外供应链体系等,降低成本。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链接,推动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引导实施高质量海外投资,抢抓全球后疫情时代的新机遇,通过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海外并购等多种方式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支持省内各类企业、机构、高校进一步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及投资并购,从新技术联合开发、技术工程化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引进、联合科技攻关、高层次人才交流培养等多角度全面实施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高端复合型汽车人才的引进,支持各企业重点引入专家型领军人才,带动关键领域技术能力的提升。
拓展多种国际产能合作模式。鼓励整车企业深化与国际合作伙伴的战略与产能合作,灵活采取整车、DKD(全散装件)、SKD(半散件组装)、CKD(全散件组装)等多种出口模式,持续建设海外发展基地,扩大安徽自主品牌的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国际汽车贸易提质增效、加工贸易价值提升、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依托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发展汽车服务外包与科技服务等业务。加强境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行业公共服务机构开展汽车海外咨询服务。
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再升级。推动合肥、芜湖、宣城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从加强政府服务、提升通关效率、完善支持政策、畅通出口退税渠道与效率、持续优化外贸营商平台等多个方面持续升级。组织企业用好国家新政,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完善出口服务体系建设。


重大工程专栏 9 外贸出口升级工程


支持零部件企业电商化,打造出口产品公共海外仓,共享海外市场渠道与服务支撑体系。打造汽车进出口贸易平台、海外工业园、贸易园等载体,引导中国海外投资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实施再升级,通过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动基地向全面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树立全省汽车品牌形象,实现与投资目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依法依规推动奇瑞汽车落实“双 50”战略。到 2025 年,奇瑞汽车实现出口 50 万辆、出口额 50 亿美元。推动奇瑞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持续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重点开拓欧洲、北美、东盟右舵国家等战略市场,稳健推进巴西基地深化发展,提升其他海外基地本地化生产水平。
支持蔚来汽车开拓欧洲市场。推动蔚来汽车落实“马可波罗计划”,采取差异化发展路线,因地制宜将“蔚来中国模式”转变为“蔚来海外模式”。加速执行蔚来挪威战略,推动 ES8、ET7 等车型在两年内实现挪威上市交付。支持蔚来持续开拓欧洲市场,到 2025 年开拓 5 个国家市场,择机筹建海外工厂。
助力大众集团将安徽基地纳入全球制造与营销体系。支持大众汽车加快安徽基地建设及产品投放,加速推进、落实大众集团电动化进程,积极面向欧洲等国际市场开展出口业务,统筹开拓并培育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鼓励零部件领头企业建立国际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在欧洲等地建立电池生产基地,进入并扩大欧洲大众相关产品的电池配套体系及规模。加快电池冷却系统全球配套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的国际市场配套份额。

七、优化汽车消费和使用环境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完善财税支持政策。落实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执行至 2022 年底。积极应对国家新能源汽车财税支持政策调整,探索出台科学有效的过渡性政策,营造稳定可期的推广应用政策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政策力度,制定出台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进村支持政策。
加快推进公共领域电动化。推动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带头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老旧车辆提前淘汰更新为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进一步提高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等车辆电动化水平,以公共领域电动化带动私人消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公共领域逐步实现商业化应用。鼓励推广应用基础好、充换电设施较为完善的地市开展全面电动化试点,以单个或多个特色领域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进相关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
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便利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力度更大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电价优惠、通行及停车费用减免等使用环节优惠政策。通过路权优先、专用停车泊位等方式方便新能源汽车的通行和使用。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零排放区,严格限制区域外燃油车进入。结合实际采取扩大通行权、免于或优先办理通行证等措施,便利新能源货车通行。健全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的道路交通标识体系和规范,推动各地市之间新能源汽车城际充换电一体化。
(二)强化汽车后市场服务
完善汽车流通服务体系。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实力强信誉好的经销商和电商平台等下沉业务渠道,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促进汽车配件流通,鼓励汽车流通企业构建多渠道、多业态的汽配流通网络,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全面取消二手车限制迁入政策,落实二手车经销企业增值税优惠政策,便利二手车交易,创新二手车流通模式。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引导汽车流通企业规范经营,提高信息公开度、真实性、透明度。
支持发展金融保险业务。鼓励优势汽车生产企业发展汽车金融业务,联合其它金融机构共同打造立足于汽车主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汽车生产、流通、购买与消费中的金融促进作用。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汽车个人消费信贷支持力度,适当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和业务布局,增加农村地区汽车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发展汽车融资租赁、互联网汽车金融,针对汽车库存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发展各类新型出行模式下的汽车金融创新产品。推动保险机构开发符合新能源汽车和二手车交易特点的车辆贷款保证保险等专属保险产品,更好满足多样化需求。
培育汽车文化产业。鼓励各地结合本地基础条件和消费特点,协调推进汽车主题公园、汽车博物馆、汽车影院、汽车赛道等建设。组织开展汽车嘉年华、赛事、工业旅游等相关活动,打造各具特色的汽车文化项目。积极发展汽车文化周边产品,传播汽车品牌内涵,宣传区域产业特色名片。充分发挥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等长三角区域性会展城市作用,打造汽车国际会展之都,塑造知名汽车会展品牌,推动汽车展销、新零售等融合发展,探索“会展+汽车产业”新发展模式。积极适应网上车展新趋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汽车展销模式,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互促局面。
积极打造特色房车营地品牌。鼓励汽车自驾运动和汽车房车露营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研发适合各年龄段、全人群的露营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住行一体化消费模式,统筹规划建设房车(旅居车)停车设施,优化建设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主题突出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完善配套水电、通讯等设施,促进房车市场发展。推动汽车体育运动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等产业融合,扩大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创办以汽车自驾运动、文化和产业交流为主题的各类论坛和运动展会,积极承办中国汽车(房车)露营大会,打造特色品牌。
鼓励汽车服务业多元创新。推动电子商务与汽车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汽车 O2O(线上到线下)电商平台,打造汽车智能互联服务知名品牌,带动汽车 4S 店以及合肥、芜湖、马鞍山等汽贸集聚区发展。支持停车场经营汽车维修保养、清洗美容等多种业态。营造汽车改装文化氛围,引导生产企业生产定制版汽车、出售改装套件、拓展周边配套产品。支持骨干汽车生产企业开展移动出行、汽车租赁服务。推进完善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以及客流集散地停车站点设施,吸引企业发展汽车租赁业务。鼓励汽车租赁企业优化经营布局,扩大网点覆盖面,发展多种时长租赁模式,运用信息化手段集成车辆预订、取还车、电子支付和保险“一站式”服务,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高品质租车消费需求。


重大工程专栏 10 数据共享及融合发展示范工程


支持建设“一站式”绿色出行服务平台。推动合肥、芜湖、滁州等地市率先在公务出行、城乡物流、零碳园区等领域的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绿色出行服务平台,构建“出行即服务”新型交通出行服务模式。

推动汽车领域数据共享。建设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数据共享与服务平台,提供包括生产端的计量、检测、检验、认证,消费端的出行、充电、维修、保养,运营端的维护、策略、结算,以及监管端的安全监管、质量监管等服务。
强化汽车数据安全。健全新能源汽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构建统一的汽车身份认证和安全信任体系,推动国密技术深入应用,加强车载信息系统、服务平台及关键电子零部件安全检测,强化新能源汽车数据分级分类和合规应用管理,完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应急响应机制,保障“车端—传输管网—云端”各环节信息安全。
(三)大力发展汽车循环经济
布局发展汽车再制造产业。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废旧汽车拆解及绿色回收处理体系。培育壮大汽车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五大总成”等高价值零部件再制造,充分挖掘废旧汽车及零部件剩余价值,构建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积极打造省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汽车再制造、拆解、集散及研发中心,立足汽车制造业,输出先进低碳生产技术。
推动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深化国家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省份工作。支持现有汽车回收利用企业改造升级,逐步增加新能源汽车报废拆解企业数量。建立覆盖全省、辐射华东的回收网络,构建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行业领先的综合利用处理能力。积极探索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高效再生利用产业,建设示范工程,为建立科学完善的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制度提供实践支撑。
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报废。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大力推动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和“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引导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开展以旧换新、降价让利等优惠活动,推动置换购车。严格执行汽车强制报废、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关标准和技术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老旧车辆“应废尽废”,规范回收拆解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八、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机制
成立由省领导任组长、省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统筹落实全省产业发展战略部署,指导规划任务和目标分解,研究制定重大政策,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汽车产业发展日常沟通协调和工作专班相关决策推进落实工作。围绕“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重大任务、重大工程,协调推进若干跨部门、跨地市、跨行业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
(二)强化推进落实
健全规划推进落实机制,省级各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组织协同和政策协同,结合职能分工制定本部门工作计划,细化落实举措。各级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规划落实方案和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扎实推进研发创新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消费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持续开展“双招双引”,上下合力确保规划顺利落地实施。建立完善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调整机制,结合定期评估,动态调整下阶段工作目标和任务,确保规划有效推进。
(三)加强专业指导
组建安徽省汽车产业发展专家智库,整合汽车产业知名企业家、高校院所学者、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专家的智力资源,为全省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发展路径、产业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决策参考,以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双招双引”、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征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整车、关键零部件、装备制造、服务后市场及产业基金等领域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规划实施提供专业指导。
(四)加大政策支持
严格落实国家及省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引导各地市充分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给予支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采取项目贷款贴息、股权投资、投资基金、“借转补”、事后奖补等方式支持汽车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组建支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股权投资基金,更好发挥基金在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方面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融资平台,创新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提升融资服务能力。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制定汽车产业招商指南和手册,规范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市场化、专业化的投资促进机构,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依托“四送一服”平台调度等机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土地、资金等实际问题。结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探索推进智能汽车商业化应用政策法规突破,加快完善智能汽车政策法规体系。
(五)完善要素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完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优化人居环境,高水平推进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建设用地用地,科学设置项目准入门槛,提升产业集群投入强度和产出效应,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支持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提升交通、电力、燃气、给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水平,科学布局人才公寓、学校、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
(来源: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原文题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