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被纳入。
如此调整的原因在于,经过此前十年的持续攻坚,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空气质量改善进程滞后的问题却日益凸显,已成为大气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之一。笔者以为,将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纳入《行动计划》,旨在聚焦大气污染治理薄弱区域,补齐大气污染防治短板,体现出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是流动的,某一区域甚至某个点位大气环境质量较差、污染因子浓度较高,都会影响其他地区。对于其他大气环境质量较好的地区来说,固然需要再接再厉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再上一层楼,但大气环境较差地区所带来的影响,将拖累甚至抵消大气环境优良地区的治理成效。大气环境治理较差地区其实就是木桶效应的那块短板,只有尽快补齐,才能让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整体改善成为可能。因此,各地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时,也要坚持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
大气污染问题的产生涉及多方面原因,强化污染源头共治,不能紧盯工业污染源而不顾其他。工业污染源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多维度剖析症结,抓住主要矛盾,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比如,笔者在异地交叉互查中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北方地区农村取暖由原来的小煤炉更换成燃煤锅炉,燃煤量明显增加,而且少数人家还会将有热值的垃圾等倒入炉膛。燃煤锅炉面广量大,加剧了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对于北方农村地区来说,在保障群众温暖过冬的前提下,要采取供应优质煤等措施,千方百计压降燃煤锅炉污染贡献率。再比如,有的地区移动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已超过37%,那么就要采取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污监管、加快老旧柴油车淘汰等举措,削减移动源排污总量。
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也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强化职能部门共管,避免生态环境部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近年来,各职能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有个别部门履职不够尽责,抓工作时紧时松,恒心恒力不够,或者抓工作只图表面热闹,出工不出力,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和速度。比如某区域出现近地面细颗粒物浓度持续居高不下,如果负责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管理的部门发力不够,其他部门无论如何真抓实干,污染问题都很难得到整治。因此,需要引导各部门深刻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严峻形势,在思想上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对各项任务进行再细化再分工,在行动上增强责任心和针对性,推动形成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