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市公司半年财报数据陆续公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年中“答卷”已经交出。
今年上半年,不少零部件供应商的营收、净利润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符合市场预期。可以说,经历了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企业将今年上半年视为重返增长的关键阶段。来自问财查询公司的数据显示,汽车零部件行业已披露半年报的个股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45.02%,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51.44%。
不过,今年上半年,由于“芯片荒”影响广泛,原材料价格频繁波动,加上乘用车市场从5月开始遇冷,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面对下半年的市场,零部件供应商仍需积极应对新挑战、新变化,承担起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特别是在中国抗疫成果突出、市场环境稳定向好的大环境下,企业更应主动寻找突破口,在自主技术发展方面实现追赶甚至引领。
发动机行业
整车带动业绩增长 转型升级仍在路上
今年上半年,受国六排放升级、治超加严及基建投资等因素的拉动,我国商用车市场呈现大幅增长,同时也给发动机行业带来较大促进作用。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中国内燃机工业销售月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多缸柴油机市场累计销量316.16万台,同比增长26.75%。
在此大背景下,统计在内的行业龙头企业产销与利润纷纷实现了大幅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1~6月潍柴动力重卡发动机销售33.9万台,市场份额显著提升3.2个百分点,至32.4%;东安动力同期实现营业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56.25%,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313.16%;全柴动力同期营业收入约26.98亿元,同比增加24.39%,净利润约1.13亿元,同比增加14.94%;上柴股份同期营业收入39.44亿元,同比增长45.31%,净利润1.91亿元,同比增长72.86%;云内动力同期营业收入48.54亿元,同比增长10.13%,净利润为1.66亿元,同比增长1.96%。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倒逼内燃机行业在节能减排等关键核心技术升级上提速增效。据悉,今年上半年,潍柴动力成功发行了130亿元定增,募集资金紧紧围绕公司核心主业和新业务布局,响应“双碳”战略目标,聚焦于增长性与前瞻性,主要用于燃料电池产业链建设项目、全系列国六及以上排放标准H平台道路用高端发动机项目、大缸径高端发动机产业化项目、全系列液压动力总成和大型CVT动力总成产业化项目以及全生命周期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今年上半年,我国重卡累计销量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4万辆,同比增长27.4%。今年7月1日起重型商用车全面实施国六标准,且受到几大行业利好作用影响,预计未来几年重卡销量整体向好。相关零部件企业提前布局国六技术和产品,积极挖掘市场,扩大对整车企业的配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潍柴动力国六发动机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08%;全柴动力销售车用国六产品2.55万台,同比增长628.57%。
在乘用车领域,东安动力今年上半年将主要精力放在中高端市场拓展上,兼顾拓展优质新市场,向皮卡市场、特种车市场辐射。上半年海外市场新开发项目3个,销量同比增长89%;国内市场重点推进全新市场项目28个,销量同比增长46%。
不过,市场不利因素也同时存在。排放标准升级国六,意味着市场对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质量、性能、强度等要求越来越高,生产和运营成本大幅增加,或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芯片厂家减产、停产,导致汽车芯片的短缺,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动机产业运行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ECU等发动机零部件的短缺,使不少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供应商的生产经营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今年下半年,高质量发展仍然是发动机企业的共同诉求。潍柴动力提出,将围绕“2030战略”,抢抓国六市场新机遇,加速技术升级和产品迈向高端,发挥整车整机带动优势,实现发动机市场份额进位提升,显著提升液压、大缸径发动机等业绩贡献,推动结构性调整取得新突破。上柴股份表示,坚持“主动求变、创新发展”战略,继续做好柴油机的生产和销售工作,一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营销渠道建设,大力扩展增量市场,通过加强与配套客户的产品技术深度融合,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二是继续加大车用国六、非道路国四产品的技术升级创新,确保新产品开发进度,深入推进智能发动机业务,持续推进智能制造体系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强智能产品、智能制造、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业务建设,加快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行效率,提高公司产品的技术竞争力;三是加强供应链及降本增效等精益管理工作,优化创新供应链建设,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全面加强供应链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售后质量保证,全方位保证产能需求,努力实现规模效益;四是以混动、纯电、燃料电池、电驱桥等产业为新能源业务重点方向,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努力培育公司新的战略协同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动力电池行业
原材料价格上涨难抵产业发展热情
今年上半年,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直是行业焦点话题,钴、锂、镍、铜、六氟磷酸锂等的价格不断攀升并保持高位,供应明显紧张。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涨价20%~30%,电解液涨价30%左右,铜价上涨约20%,铝价上涨30%左右。
不过,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依然抵挡不住动力电池产业快速发展的热情。据悉,今年上半年,多家动力电池上市公司均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财报数据显示,国轩高科今年前6个月实现营收35.5亿元,同比增长46.6%,净利润4817.2万元,同比增长33.3%;宁德时代同期实现营收440.75亿元,同比增长134.07%,净利润44.84亿元,同比增长131.45%;亿纬锂能同期营收超过65亿元,相较去年翻番,净利润为14.9亿元,为去年同期的4倍。
动力电池企业营收、利润纷纷大涨,源自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直接拉动。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120.6万辆,同比增长139.3%,电动化率从2020年的5.4%提至9.4%。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通过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数据库》统计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225.2万辆,同比增长151%,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00.49GWh,同比增长141%。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高增长,表明全球电气化进程仍在加速推进,进一步带动了动力电池的需求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也迎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电动化发展日趋成熟,在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等领域的渗透率稳步提升,这从整体上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高速增长。
由于市场需求高企,供应商纷纷加大动力电池及原材料的产业布局。亿纬锂能已在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端和镍、钴、锂等资源端与相关优质公司形成合作,并确定了关于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的合作,从而保障供应链安全,并有利于成本管控。国轩高科今年以来也不断加强从矿产资源到锂电材料全产业链的垂直布局,比如在宜春投资建厂,并与中冶集团,比亚迪合资生产三元前驱体、在庐江扩产20万吨高端正极材料,此外还积极布局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不仅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而且部分企业在电池技术和市场占有率上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因此,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出海”的速度不断提高。据悉,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境外市场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比大增355.45%。为及时响应海外客户的需求,宁德时代已在德国慕尼黑、法国巴黎、日本横滨、美国底特律等地设立子公司。
汽车电子行业
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成为发展“双翼”
近年来,汽车产业的创新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汽车电子领域,一是法规标准对环保与安全的要求,推动了汽车电子的装配;二是用户对车载通讯和娱乐功能的需求增加,不断提高汽车电子的渗透率。此外,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了汽车电子的发展机遇,而且呈现出向智能网联等高附加值领域转移的迹象。
今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良好,大部分都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增长。财报显示,今年前6个月,华阳集团实现营收20.5亿元,同比增长69.2%,净利润1.4亿元,同比增长164.1%;亚太股份实现营收17.4亿元,同比增长45.8%,净利润3074.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德赛西威实现营收40.83亿元,同比增长57.25%,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61.01%。
在车市稳健发展的同时,车载智能网联产品的配置率持续提升,这仍然是汽车电子行业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劲动力,而智能网联产品装配率最高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强劲,加速了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进程。国内涉及汽车电子业务的公司主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其中,主流汽车电子企业通过原有技术积累逐步切入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产品领域,提供更加复杂以及更多交互的车内智能整体解决方案。
均胜电子目前在智能座舱领域中,已结合了座舱电子、主动安全、智能车联以及出行服务软件等领域技术。近期,均胜电子与华为合作,重点围绕智能座舱领域进行全面深度研究与共创,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座舱软硬件产品及服务。华阳集团汽车电子业务前期已承接的新项目新订单逐步量产并上量,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车载显示屏、HUD、数字仪表、无线充电出货量及销售收入均实现同比大幅度增长。
随着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普及,智能驾驶也成为汽车电子企业新的增长点。在智能驾驶领域,德赛西威今年上半年代客泊车产品在多家主流车厂客户的新车型上配套量产,基于全面技术优势、融合高低速场景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已获得项目定点,可实现L4级功能的高级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IPU04已获多个项目定点。亚太股份针对中国路况和驾驶员习惯,进行了ADAS功能优化,提供从环境感知(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驾驶决策到线控制动的系统解决方案。
汽车电子产品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复杂的特点,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是汽车电子企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新技术与产品研发上,汽车电子企业表现较为突出。亚太股份在2021上海车展上展示了全新第三代智能驾驶产品。线控制动是面向自动驾驶执行端方向的核心产品,也更适用于新能源汽车,亚太股份现有two-box技术路线的IBS(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SC(汽车电子操纵稳定系统)和one-box技术路线的IEHB(集成式电液线控制动系统)两种线控制动系统产品。此外,该公司还在研发的非解耦式电子助力制动系统eb-Booster计划明年量产。
华阳公司推出的具备高集成度和扩展性的座舱域控制器,已通过设计和工程验证,大规模商用已经成熟;基于硬件抽象封装、数据和服务接口标准化等核心技术打造的分层分列架构的华阳开放软件平台AAOP2.0,已实现对智能座舱系统的开放开源。
汽车轮胎行业
成本压力增大侵蚀供应商盈利空间
轮胎原材料价格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持续上涨,进入2021年情况依旧没有改观。数据显示,天然橡胶今年一季度时最高涨至1812美元/吨,虽然到6月底价格有所回落,但仍维持在1700美元/吨;炭黑、帘子布等更是翻倍涨价。因此,轮胎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幅较大。虽然进行了多次产品提价,但零售市场上价格传导需要一定时间消化,配套轮胎价格上涨具有滞后性,导致轮胎企业承压严重。
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之外,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反弹,海运费用持续走高,轮胎出口成本增大。综合来看,今年上半年,轮胎行业普遍利润受到影响。财报显示,今年1~6月,三角轮胎实现营收45.39亿元,同比增长17.56%,净利润3.47亿元,同比下滑23.9%;玲珑轮胎同期实现营收100.38亿元,同比增长21.77%,净利润为7.74亿元,同比下降13.67%;青岛双星同期实现营收22.68亿元,同比增长12.47%,净利润亏损2168.89万元;赛轮轮胎是为数不多净利润有所增长的轮胎企业,同期实现营收86.5亿元,同比增长27.3%,净利润7亿元,同比增长10.8%。
短期看,轮胎行业仍然面对诸多挑战;但长期看,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快速转型升级,以及“双碳”目标的提出,轮胎行业将迎来产业重构、产业集中度提升的重大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快速发展,轮胎行业推进国产替代也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外资品牌汽车厂商出于成本的考虑正加快引入性价比更高的中国轮胎品牌进行配套。近年来,国际一线轮胎巨头的配套份额呈下滑态势,而中国轮胎企业的销售规模及份额持续提升。